当我们错过这位“永远的校长”时,我们到底错
发布时间:2025-11-08 09:05
当我们怀念这位“永远的校长”时,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柳道玉离开了。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哀悼,许多年轻人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或许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四十多年前,刘道愚的话对整个中国有多么重要。这是一段短暂但令人兴奋的时光。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政治改革的中心在北京,经济改革的中心在深圳,而在武汉珞珈山畔,教育改革的火焰却被悄然忽视。刘道玉和他领导下的武汉大学锐意变革,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们被称为“刘道羽时代”。 1981年8月21日,48岁的刘道玉就任武汉大学校长。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这一任命,称他是“我国解放后培养的第一位担任大学校长的大学生,也是全国重点大学最年轻的校长”。”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组织部想担任团中央书记,但被他拒绝了。最后,又选了另外两位后来在中国成名的人物。后来在大选民意调查中,他在教育部部长候选人中得票最高,并主动要求他不要考虑自己。198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拟任命他为武汉市市长,这个职位非常重要,但他坚决不合适,预计中央不会发布任命文件:“我不是官员。我只知道如何办教育。但我始终有同一个婆婆,怎么办?”他写了一副对联:“生死不争半寸坟。”这八个字或许就是他一生的写照。那时的武汉大学没有现在那么出名。它只是众多重点大学中的一所中等学校。然而,刘道宇的青春就蕴藏在这里,他要用余生将这里改造成自己理想的大学。于是,一位年轻校长的教育理念与一个国家的开放时代不谋而合。他在武汉大学任职期间,学校真正贯彻了以人为本、自由思想、民主学风。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用制度和门槛来压制学生的求知欲,而是千方百计地点燃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在今天,这些理念仍然走在时代的前面。刘道玉开创了学生转学制度:年轻人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大学三年级。叶夫是作家二班的转学生。他遗憾地说:“校长给了我们一个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的机会。”当时,武汉大学允许学生逃课、提前毕业、转系转校;经济困难的可以贷款,如果毕业五年内有所成就或者愿意到边远地区去,学校会为他们还清贷款。主持人窦伟奥曾回忆:“我想我们要感谢刘道玉校长的开放心态和学分制。”学生不必上课,老师在课堂上也不点名。很放松。不喜欢学习,可以去实习,考试的时候再回来。”当时,武大的校园文化是自由无拘无束的,他实行的学分制、主辅修制、导师制、转学制、助学制、转学制、请假制度……这些制度即使在现在也不容易,但在当时更令人惊讶。他没有写报告就实施了这些改革。寻求领导指示。看来校长的职责还包括独立办学的权力。刘道玉爱贤才。有网友回忆,他高中时就出版过短书《终南山传奇》。刘道玉专门写信给他,并派时任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黄鲁睿到他的中学视察,推荐他到武汉大学中文系。但那时的他却痴迷于文学,最终考入了鲁迅文学院。 1981年,武汉大学全面实行学分制,1983年第一批28名学生提前毕业。一位名叫张汉涛的学生比学业提前了一年半,被称为“中国当代学分制的第一个受益者”。无数学生效仿他,其中包括雷军。雷军在大一时读过《硅谷之火》,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Ø 创业。他给自己设定了第一个目标:两年内完成所有学分。在研究了地狱之后,他做到了。他后来说,他的母校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但如果加上“80年代”的资格,可能会更准确。如果没有刘道玉,很多人不会知道今天的易中天这个名字。四十多年前,刘道玉只是看了易中天一眼,就得出了“人才难得”的结论,并亲自与他谈判,让他继续留在学校。易中天还在纳闷,他怎么看一眼就知道了?那眼神里有老师的直觉。在他最耀眼的学生中,还有一个传奇的名字,杨小凯。十八岁那年,“红二代”杨小凯因发表《中国向何处去》一文被判入狱十年。但他在狱中自学高等数学和外语,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刘道玉克服重重阻力,被介绍到武汉大学。 1982年任助教,次年晋升讲师。邹志庄教授来访后,推荐他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杨小凯的政治问题还没有解决,没有人敢批准出国。在刘道玉的帮助下,邹志壮利用与领导长老的联系,给赵总理写了一封信,向杨小凯求情。这封信是赵秘书交给刘道玉的,让他处理,但没有说如何处理。刘道宇随后以个人的财产和前途为担保,为杨小凯签署了出国手续。后来杨小凯名噪海外,一度被认为是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中国经济学家。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他本可以获得这个奖项。他从历史角度研究制度和国家变迁并提出“缺乏后来者”等观点。他还以个人自由来呈现国家的兴衰,并将个人自由延伸到信仰的维度。学者赵晓,被称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知识界、思想界第一人杨小凯。杨小凯还给中国人留下了一部巨著《牛妖蛇神记》。这本书讲述了他在长沙监狱期间遇到的二十多人的故事。 1994年出版,1997年和2016年再版。英文版标题为《俘虏的灵魂:文化大革命的囚徒》。学者刘宇说:“我读过很多有关文革的回忆录,其中《牛魔蛇神记》最奇怪。不,奇怪这个词还不够,更准确的词是惊心动魄。” 1995年,杨小凯应刘道玉之邀重返武汉大学。学校不仅当时的领导不让他说话,还派人跟踪他的行踪。这是另一个故事了。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这样的校长也很难长期任职。 1988年3月,国家教委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宣布,刘道玉不再担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不久之后,中国青年报发布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新闻文章:“58岁的数学教授接替54岁的化学教授担任校长,武汉大学成功完成新旧交接。”后来,许多大学将这则新闻作为新闻学教学的案例研究。那年春节,没有下雪。春节过后,雪就开始下,而且下得很大。武汉大学新操场右侧一棵300年古树突然倒下,被砸伤。学生们利用这一点,说珞珈山上的“大树”倒了。刘道玉后来解释了自己被免职的原因:一是他对教育部的态度顽固。 “有一次我和教育部领导进行了三场辩论,在他们面前拍桌子,指责对方无知、虚荣和偏见。”二是他与当地政府关系紧张,三是校内反对声不断。网上也有一些刘道玉敢于与权贵较劲的故事,比如他和邓力群的纠纷,他和何东昌的纠纷,还有他和关广福、郭振谦的纠纷……他在54岁的黄金年龄被迫辞职,刘道玉后悔吗?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人性有迷恋权力的倾向,但我看重的是收入正义和权力技能。”被除名后,刘道玉的日子并不好过。他的名字被我呼唤着会议、聚会、生病、住院时,他都被拦下检查,但他从来没有写过一个字。但这些都不是一个勇敢坚强的人身上能做到的。离任后,他潜心研究和教育讲学,写下了百万字的著作,留下了清晰的头脑和不灭的激情。在《生命的还原:刘道玉的口述史》一书中,刘道玉将自己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思想概括为十种观点,这些观点都指向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源:取消自考制度、收紧大学文凭标准、清理人才市场。废除不合格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结束大学出售学位以换取资源的权钱交易。削减一半大学授予博士学位资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将受到严厉处罚。大学应该搬迁远离所谓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是共同利益和不起眼的怪人的结果。让成人教育回归职业教育: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或继续教育的特色。 停止大学办分校:办分校是变相的教育产业化。整顿科技开发园区和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开发园区不宜过多,否则无定论。实行教授固定制:教授无限晋升并不能解决填补队伍的问题。削减三分之二的大学和期刊出版社:让剽窃行为在光明中消亡。端正青年名师作风,严格审查学校财务支出:严格监督学校经费、支出、建设项目、好处。高等教育的纠正并不意味着仅限于上述十个方面。刘道玉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正是因为他的国际视野和触动教育灵魂的改革理念:思想自由、教授办学、学生自治。刘道玉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不仅是因为他改革的勇气,更是因为他对教育的信仰——思想自由、教授办学、学生自主。他认为,一个教育改革者应该经历三个转变:从“先锋牛”到“杜鹃”,再到“啄木鸟”。先驱者铺平了道路,杜鹃呼唤着理想,树木唤醒了错误的思想。晚年的刘道玉杜萨因耳聋、眩晕、写作痉挛,使他握笔时颤抖不已。他叹了口气:“上帝要杀了我,像我这样的人,如果我不再写作了,还能做什么呢?”易中体安说:“人们肯定刘道玉,实际上是肯定改革;他们记住刘道玉,他们真正呼吁改革。刘道玉先生是刘道玉留下的‘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