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关不语,著名财经专栏作家。 2001年,日本政府在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21世纪前50年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对此,我国国内公众的舆论充满了质疑甚至嘲讽。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国内舆论中“日本已经从一流科技国家滑落”的舆论越来越广泛。然而,事实胜于雄辩。 2025年10月,诺贝尔奖名单公布。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和北川进分别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迄今为止,日本已获得31项诺贝尔奖,其中自然科学领域奖27项。相比“50年30奖”的任务清单,时间多了一半,进度也多了一半,目标被超越。自2015年以来,坂口志文(左图)和北川进(右图)已经7次获得诺贝尔奖。日本科学家是颁奖典礼的常客。虽然诺贝尔奖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唯一指标,但在科技领域人才济济、成就突出的日本,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从一流科技国家跌落下来”吧?日本的科研很“踏实”,可以攻玉。日本战后科研水平迅速提高,值得我们借鉴。但aof的研究和借鉴不能以自己的判断为依据,削足适履,用“先进的科研理念”将自己的判断强加于他人。例如,据说日本“更加注重基础科学研究”。中国公众对“基础科学”有着长期的误解和迷恋。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只有“五十年不用”、“求真不求利”的“纯科学”才是高贵的。事实上,这样的“纯科学”并不是整个科学研究领域的中心,也不可能成为中心。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工具,实际应用的“问题导向”才是主要驱动力。 为科学研究的发展。而且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投入,投入产出比是不能忽视的。每年投入数千亿资金和大量高端人才,只是为了追求真理的形而上的“辩论”。这显然是荒谬的。一些科学偶像不计利益追求真理的崇高理想 损失固然值得敬佩,但个人的牺牲精神不可能是科学理性的乌托邦想象。事实上,日本是世界主要科技强国中最务实的,贡献了大量的应用科学技术,这一点在诺贝尔奖名单中也有所体现。列入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坂口志文的免疫系统T细胞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是毫无疑问的。北川进以庄子“无用之用”为格言,但他研究的“分子海绵”属于新材料学科,并不意味着“无用”。只不过北川进的研究在当时是比较冷门且合适的方向,但不一定是走向纯理论或纯科学。日本27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很少有符合中国人想象的“纯理论”或“纯科学”。即使是物理学奖在“玄学”集中的地方,日本科学家也贡献了非常“接地气”的应用成果。 2014年,日本的两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高亮度蓝色发光装置。屡获殊荣的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蓝色LED,如今已进入每个家庭。此外,日本诺贝尔奖还贡献了改善人类福祉且实用性强的杰出科研成果,如蛔虫病新疗法、干细胞研究、锂电池等。日本并不是“人人修仙”的旧欧洲。 “社会福利的创造、运用和完善”是“科技总体规划”第三期的重点。行政部门不作为 日本科研事业的成功并不是一些科学僧人躲在大学实验室闭门进行“泛基础研究”的结果门,而是产学合作和政商学合作。诚然,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文部科学省是日本科学研究的主要行政机关,备受瞩目。日本文部科学省领导制定的《科学技术基础计划》是日本政府的战略研究政策文件,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但“关注”并不意味着领导,也不意味着监督。日本科研投入的主力一直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与美国科研更商业化的“刻板印象”不同,日本企业与科研的关系更为密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占总投资的比重日本企业在科研方面一直高于美国。近年来已接近80%,比美国高出8%左右。是全球科学强国中的“领跑者”。事实上,日本的大部分科研项目都是由企业发起和投资的。尤其是大型“财阀”级别的企业,如三菱、日立、松下、索尼、丰田和本田等,均跻身全球研发投入前100名企业之列。大型企业及其子公司的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科研输出能力。 Novel的许多奖项都源自民间科研机构,以及民间科研机构与国家科学机构之间的合作项目。而且,“底盘”极其稳定的大企业尤其擅长精细化管理和长期经营,他们是通常持续十年或二十年的基础研究的主要赞助者。文部科学省制定科学研究宏观战略时,不是官僚们拍着脑袋、迎合上级突发奇想的。相反,它积极听取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意见并整合决策。教育、文化、体育、科技部组织的综合科学技术创新大会(CSTI)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决策部门。总理内阁(即总理)亲自参与决策。日本顶尖大学、科研院所和多家大型财团的主要领导都是此次会议的重要人物。在日常管理方面,文部科学省科技部的“微观管理”主要针对政府资助的科技项目进行监测和管理。而且很少干预科研的日常活动,很少干预国家科研机构的管理和运作。她不是照顾大家的“婆婆”。因此,也存在“自我事件”。 2002年,岛津制作所研发工程师田中浩一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文部科学省的官员此前并不知情,后来才从网络上得知这一消息。田中浩一和他的研究项目甚至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数据库中“查不到”,因此成为日本媒体的笑柄。其实,这并不是文部科学省的失败。田中浩一不是他毕业于一流名校,从事分析测试小众行业。他的科研项目没有申请政府补贴。岛津制作所虽然是百年企业,但在规模规则上却只是二流。因此,田中浩一和他的科研项目没有被列入文部科学省的优先名单也很正常。一家二流企业和一线科研人员,没有一流的履历,却能获得诺贝尔奖,只能证明日本科研能力的强大。产学结合的大科研体系,广泛扎根于基层,是政府“组织”的研究无法比拟的。强大的企业带来强大的科学研究。日本科研产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增长低迷的“失去的十年”中,企业仍然能够蓬勃发展,得益于以企业为骨干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企业既是主体投资者,又是长期精细化经营的运营者,也是市场应用的转化者。正是因为科研中不可忽视的企业的存在,才保证了日本的科研不会走向太过野心勃勃、浮华的“绩效导向的科学”。美国是战后世界无可争议的第一科技强国,拥有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也有类似的成功经验。冷战初期,由于国防工业对科研的需求不断增长,美国政府首先成为科研的投资者和主导者。随着局势稳定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政府对科研的投入比例逐渐下降。冷战结束后,衰落加速,企业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支柱。目前,美国科研投资73%来自企业。随着英、法、德等欧洲科技强国的衰落,企业投资比例已不足70%。考虑到美国在国防军工领域的政府科研投入上仍有大量“硬性支出”,欧洲科技老牌强国与美国的科研投入真正差距更大。可见,企业在科研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即使不是决定性的。印度的情况也可以作为佐证。印度的经济一体化程度非常高,目前超过了英国格多姆。印度的科研总投入也不低,位居世界第七,超过英国。然而,印度距离成为科技强国的梦想还很遥远。对于这样一个勤奋的“难生”来说,科研体系是名副其实的政府主导。 52%的科研投入来自政府。一半以上的企业投资来自大型国有军事联合体,例如著名的“寡妇制造者”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英德河名义上贡献了六名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但真正“本土产出”的只有一半是1930年物理奖获得者钱德拉塞卡拉·拉曼。他的科学研究生涯是在英国人统治时期完成的,印度独立时他获奖的。研究日本科学研究时,我们需要回归正题。日本能否实现“50年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已不再是悬念。如果日本是一个一流的科技力量,答案更加明显。 9月15日,日本综合商社兼松宣布,已完成球面齿轮量产技术的开发,最早将于2027年在全球首次启动量产。“这个名字不可谓不在马洪时代赫赫有名的日本企业,在球节发明后,克服了阻碍球节量产十几年的技术难关。或许这项科研成果还没有诺贝尔奖那么耀眼, 但这同样重要。由于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具有追溯性,很多获奖科研成果都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用面团制成球形关节后,机器人很快就会拥有像人类肩关节一样灵活的手。至少目前来看,日本科技产业还没有出现衰退的迹象。然而,潜在的危机是存在的。虽然诺贝尔奖获得者回想起来大多是中老年,但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却是年轻人和老年人。其次,日本社会的高老龄化很可能面临科学人才短缺的问题。损坏的风险增加。无论多么重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没有秸秆都很难生产粮食。如果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继续恶化,科研投资的增长也难保。此外,还有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尽管日本的科研体系比大多数国家更加完善,科研人员工资丰厚、社会地位高、科研环境稳定,但官僚主义和孤立程度仍然高于美国,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每年都有数千名科研人才出国,而且大部分都去了大洋彼岸。这一现象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耐人寻味的是,日本媒体调查发现,被调离的科研精英对当地科研环境最大的不满不是收入和工作量,而是过多的兼职工作和自由度低的压抑环境。事实上,就社会地位而言,美国科研人员远远落后于日本。美国不具备东亚尊重知识精英的文化传统,“科学家”对民族偶像、民族英雄的待遇也不满意。就连科研人员也感到惊讶,部分纯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收入水平处于中下水平,并不丰厚。但美国更专业、不那么“精致”的职业环境更具吸引力,尤其是对于年轻的人才来说。没有想法。至于国内经常强调的日本政府科技投入减少,实际影响并不大。科技研发投入重点转向企业,政府的作用不仅仅是顶层保障和服务保障。日本实施第二阶段科学技术基础计划以来,政府对科研的经费并没有明显增加,但企业对科研的投入却不断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不存在“日本政府不加大投入,日本的科研经费就不够”的说法。日本之所以如此多地呼吁政府加大科研投入,就是因为“会哭的孩子有牛奶”。请勿接听此电话金融蛋糕太认真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但发生得更早。自20世纪60年代末冷战稳定以来,美国政府用于国防工业的科学研究有所下降,政府科研支出持续下降。由此,美国国内舆论开始批评。然而,批评者似乎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美国企业研发支出不断增长、科研总投入不减反增的事实。而且,科研投入的财务效率更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与欧洲乃至日本的技术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今年的诺贝尔奖授予了谷歌定量人工智能团队的科学家。谷歌在两年内获得了三项诺贝尔奖和五名获奖者。总而言之,日本电子战后迅速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和科技强国的经历确实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校企结合的机制、行政部门的作用、务实的科学评价研究都值得借鉴。至于想当然的“重基础研究”,号召政府加大投入、强调“政府主导学习”,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本文为凤凰网评论评论特意委托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编辑|柏林